5G為什么要用邊緣計算?
5G時代已經到來,各行各業正在“摩拳擦掌”地蓄力準備。尤其是5G的正式商用加快了不少技術的發展,5G+AICDE被提及得越來越多。
5G時代已經到來,各行各業正在“摩拳擦掌”地蓄力準備。尤其是5G的正式商用加快了不少技術的發展,5G+AICDE被提及得越來越多。
其中,“E”指的就是邊緣計算(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MEC),由于5G通信網絡去中心化的特點,需要將小規模甚至是便攜式數據中心部署在網絡的邊緣,以便對終端請求進行本地化處理,所以,邊緣計算成為5G時代一個網紅熱詞,今年的通信產業大會暨第十四屆通信技術年會對外正式發布了2020信息通信產業十大技術趨勢,其中,前兩個趨勢就是5G和邊緣計算。
近年來,MEC產業環境漸入佳境,標準化組織、運營商、設備商、互聯網廠商等都在推動整個MEC產業的進程,特別是5G商用之后,MEC成為其關鍵技術之一。
5G為什么要用邊緣計算?
邊緣計算可以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一側,將網絡處理能力、計算位置下沉到用戶邊緣,這與5G網絡特性不謀而合。
那么邊緣計算究竟是什么?為了讓行業都能夠很容易地理解邊緣計算,華為的“章魚理論”讓門外漢也能一看就懂。
邊緣計算的核心特點與章魚的生理特征十分相似,章魚作為無脊椎動物中智商最高的一種動物,擁有巨量的神經元,其中腦部占有40%,其余60%全部分布在八條腿(腕足)上。逃跑、捕獵異常迅速,八條腿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不會纏繞也不會“打架”,而這得益于章魚類似分布式計算的“多個小腦+一個大腦”。
換句話說,章魚的每一條腿都會“獨立思考”,這樣一來,大腦的壓力就被分擔了,即便是遇到危險,章魚的八只腿也可以分別控制,從而不會產生“繞在一起”的現象。說的再通俗一點就是章魚有一個大腦和八個“小腦”。
而章魚的這種思考方式,其實 就是所謂的邊緣計算,因此章魚也被稱為天生的邊緣計算者。通過將一部分的數據分到計算機的其它地方來計算,從而緩解核心部分的運算壓力,這樣一來就具有更高的效率,也能節約計算成本。
尤其是在5G時代,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應用快速落地,使得網絡上的數據量呈指數倍遞增,那么如何實現海量數據的交互、存儲、分析,發揮數據真正的價值,是5G時代的新挑戰,而5G也將推動云計算從集中化向分布式演進。
5G可以提供最高10Gbps的峰值速率、更佳的移動性能、毫秒級時延和超高密度連接。理論上,5G的速度可以達到4G的10倍以上。得益于如此高的網絡速度,5G未來將在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超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和海量大規模連接物聯網(mMTC)等三大應用場景發揮重大的作用。
但5G的三大應用場景在網絡性能要求方面卻大相徑庭,此前中國電信戰略與創新研究院IP與未來網絡研究中心主任雷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之前是一兩個客戶和運營商交流提出網絡需求我們給提供,但當客戶需求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就無法提供同時滿足這么多需求的網絡環境。
雷波還對記者表示,因為成本壓力,運營商不可能提供客戶具有針對性得網絡環境。那么運營商就需要搭建一張通用網,整合客戶的需求,針對關鍵需求加上邊緣計算的模式,實現在保證網絡功能的前提下,達到盡量節約成本的目的。
中國電信研究院5G研發中心張建敏也在2019通信產業大會暨第十四屆通信技術年會上表示,邊緣計算和切片是5G提供差異化服務最大的兩個能力。我們希望能夠提供一個統一的邊緣計算平臺,為多種網絡提供一個統一的邊緣計算網絡,這是運營商的訴求。
正是由于5G在帶寬和時延等問題上難以獲得突破,這時候邊緣計算的作用就顯的尤為重要,借助于邊緣計算的能力,大量得業務可以在網絡邊緣完成,而邊緣計算將成為解決5G對不同應用場景支撐問題的核心技術。
雖說邊緣計算是5G的核心技術之一,卻并非5G所獨享。由于開放型的網絡架構使得邊緣計算也可以部署在4G網絡當中。由此可以節約成本并實現運營商的平滑演進,最終將計算能力完整地覆蓋到全部低層網絡節點當中。
5G+邊緣計算玩家有哪些?
據IDC估計,2020年將有超過500億的終端與設備聯網,而有50%的物聯網網絡將面臨網絡帶寬的限制,40%的數據需要在網絡邊緣分析、處理與儲存。屆時,邊緣計算市場規模將超萬億元,成為與云計算平分秋色的新興市場。
賽迪研究院發布的《2018邊緣計算市場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邊緣計算市場規模為77.37億元,增長率55.39%。
誘人的蛋糕總是讓人垂涎三尺,運營商、設備商、軟硬件服務商以及垂直行業企業都在積極為邊緣計算背書。
其中,電信運營商是最大的玩家。原因是因為只有電信運營商才具備在無線接入網側進行邊緣部署的能力,其他玩家要發展邊緣計算只能在移動通信網絡之后部署,再加上邊緣計算分布式節點的特點,讓本就在全國各地擁有基礎網絡的運營商一下贏在了起跑線。
電信運營商可以基于自身的網絡資源的深厚積累,通過與邊緣計算的結合,打造“連接+計算”的智能化新型基礎設施,實現網絡+平臺+應用的多層次,多元化的服務模式。張建敏表示,我們希望基于邊緣計算,把網絡信息開放、定位信息和第三方能力開放出去,改善用戶體驗,在邊緣計算的基礎上,將網絡能力、業務能力平臺化,為各行業帶來一些新的創新。
這也是為什么運營商如此重視邊緣計算的原因,5G時代運營商有可能借助邊緣計算擺脫“管道工”的標簽,獲取應用價值,實現身份的升級。
目前,三大運營商關于邊緣計算的發展都提出了各自的規劃。其中,中國聯通是規劃最明確的,中國聯通提出MEC邊緣云演進路標主要分四個階段,計劃在2025年實現100%云化部署。
而從2014年ETSI(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成立MECISG工業標準組開始,中國移動就積極跟蹤并加入。2017年中國移動發布MEC白皮書。目前,中國移動已經在全國多個省市縣開展多種MEC應用試點。同時中國移動要將MEC預制到5G中,為此將從標準、技術、產業等方面發力。
中國電信認為工業互聯網是MEC的重要場景,5G MEC是運營商切入工業互聯網的重要技術手段。目前,中國電信進行了一些MEC的探索,例如打造邊緣計算開放平臺ECOP,構建邊緣云網融合的網絡服務平臺及應用使能環境,推進邊緣業務應用創新發展。
應用場景2B大于2C?
對于邊緣計算應用場景的理解,張建敏認為,邊緣計算有兩大應用場景,一個是面向2B業務,另一個是面向2C業務。
目前邊緣計算面向2B業務的應用場景主要有工業互聯網、智慧園區、視頻監控等。而2C業務的主要應用場景有安卓云與云游戲、內容分發網絡CDN、CloudVR等。
GSMA大中華區戰略合作總經理龐策認為,從全球5G發展來看,中國未來發展5G的重點是2B業務,很可能會引領全球。
由于2B業務的數據量大、實時性需求高、數據隱私保護等問題相比2C業務對5G邊緣計算需求更大,所以中國、韓國和日本的運營商,都非常關注2B業務的價值。
最后,5G與邊緣計算雖然來勢洶洶,但不可否認的是整個產業發展還處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起步階段。雖然業內人士呼吁要加快邊緣計算的商用部署,但5G的各行各業的需求差異化大,需要產業鏈合作研究聯合創新,邊緣計算的大規模部署還需等待,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